无障碍
网站地图
【综述报道】引领进步,凝聚力量,谱写科技创新支撑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辽宁省地震局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来源:辽宁省地震局

浏览次数:

发布人:辽宁省地震局信息中心

【字体: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我局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出发点,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支撑,立足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全局,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

    一、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我们努力开拓从无到有的探索之路

  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以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赋能增效促发展目标要求为导向,对标东北振兴“五大安全”战略定位,致力于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专门成立辽宁局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增效促发展)办公室,统筹负责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社会服务工作,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地震科技服务新模式,提供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制定《辽宁省地震局赋能增效促发展工作方案》,谋划未来3~5年的行动方案落实,大力拓展我局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服务业务,主动融入全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大局。

  二、锐意进取,乘势而上——我们全力打造新质增效的科技之路

        项目引领创新,开启防震减灾全新篇章

    局自设科研项目聚焦实际工作需求,破解业务需求难题,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科研项目。通过精准的选题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成功地启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2023年,辽宁局积极支持科研人员项目各类申报,安排自筹资金全额配套,申报及自设各类科研项目31项,项目总经费超68万元,获批6项地震星火计划项目及1项地震预测开放基金项目,创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2024年,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基于NEMS高灵敏地磁观测传感系统机理的研究》申报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

着力破解星火计划项目申报类型单一难题,实现“自主研发”、“前店后厂”和“区域创新”三种类型均有申报。2024年度再次获批5项及1项地震预测开放基金项目。

  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地震风险监测

  针对地震活动性较强、危险性较高的沿海地区,我局开展石油化工企业的地震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对辽宁省内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分布情况和潜在地震风险情况确定16家试点企业,安装地震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等设备,实现了对重大危险源储罐关键结构部位的实时监测。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有效降低了地震灾害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影响,为企业的风险防控和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开展非天然地震监测工作

在局党组的领导下,科技人员持续推进煤矿等非天然地震专用监测站网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对非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调研,与辽宁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多方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辽宁省非天然地震科技服务工程。利用区域台网数据,梳理康平地区附近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差异性,给出该区域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的频谱差异特征。在矿区架设了64套短周期地震计,深入开展矿区的非天然地震监测服务,获得了矿区浅层速度结构模型,矿区矿震的震源机制解、矿震精定位等非天然地震科技服务产品,推动与铁法能源公司科研合作,共享科技成果。

2024年7月,在铁岭调兵山召开由辽宁省地震局、省能源集团主办,铁法能源公司和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共同承办的辽宁省“防震减灾+能源安全”煤矿安全交流研讨会,探讨如何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更高质量的地震安全服务,为辽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水平地震安全保障。

  此外,还牵头组织省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大学专家,共同起草辽宁《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并顺利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2024年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

  实施科技攻关 开展试点海洋地震观测

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相关科技人员开展海洋地震观测研究,为服务海洋安全开展一系列工作。8月底,技术团队赴庄河海域海洋风电升压站平台与风力发电机装平台开展地震监测勘选测试,计划依托于海上升压站、换流站、风机变压等平台,安装地面地震仪和海底地震仪,通过海底线缆将记录得到的观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省地震台,为海上风电建设工作提供更好的地震安全保障。

建设小孔径台阵,助力服务国家安全大局

  局党组坚定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提升国防建设地震安全能力,加强辽东地区非天然地震监测与研究。针对辽东重点区域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的重点地区及该地区对重点区域的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较弱,特别是小地震的监测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该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同时服务国防安全,依托我省“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在丹东市宽甸地区建设地震监测小孔径台阵,以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  

          三、汇聚力量,助力成长——我们致力铺设干事创业的人才之路

汇聚团队力量,助力人才成长

为进一步做好科研人才储备建设工作,我局成立了“非天然地震研究创新团队”“地球物理场观察仪器创新团队”“辽宁省城市及城市群精细化震灾风险评估研究团队”“重大基础设施震灾风险评估精细化研究团队”等4支科研团队。通过整合全局科研资源,形成拳头效应和科研合力,成为推动全局地震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

为实现我省海洋地震监测研究的“零突破”,实现我省地震观测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监测处组织省地震台、科创中心的精兵强将建立了辽宁近海地区海洋地震监测科研团队,进一步引领海洋地震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提升海洋地震灾害防治能力。

培育后备人才,积聚发展储备力量

以干事创业为导向,在全局范围内营造崇尚实干的风气,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制修订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岗位聘任办法》《教育培训管理办法》《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管理办法》《人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进一步调动青年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我局形成《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专题报告》,制定了《35岁以下年轻干部人才定向培养方案》,为35岁以下年轻干部“量身定做”培养方案,以“老带新、传帮带”方式指定工作导师,明确培养方式,将培养情况纳入部门考核,实现以考核促培养,以培养促成长的目的。持续鼓励35岁以下年轻干部报考国家承认的地震及相关专业学历学位教育,支持3人攻读博士、2人攻读硕士。

始终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视野资源互补

近年来我局先后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等单位积极对接,签署局校、局所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已有协议进一步落实,联合攻关开展工作任务。

通过专题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辽震讲堂”平台,邀请系统内外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局授课、作学术报告,分享研究成果、方法和经验,介绍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信息,使全局科技人员获取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素养。

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支持1人赴新加坡和1人赴意大利参加“地震英才国际培养项目”、2人次开展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项目、13人次参加系统内交流访学,3名年轻技术人才赴工力所、6名年轻技术人才赴山东局开展各领域业务学习并与山东局签订人才交流合作框架协议。7人预申报2025年交流访问学者。

四、科技为器,直面风云——我们着力筑牢精益求精的服务之路

规范预警系统运行 拓展信息影响覆盖面

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并报请省政府同意,我省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于4月22日正式对外开通服务,5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发布会内容在《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预警信息覆盖面正逐步拓展,学校、医院、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以及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等安全防控中开展推广应用,已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市的县乡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部署预警终端483套。

由辽宁省地震局推出的“辽宁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公开测试。9月11日21时26分,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地区发生3.7级地震,在监测到普兰店地区发生地震后,辽宁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5.7秒产生预警第一报,向698个终端推送预警信息,并向社会公众推送地震预警信息。震后手机用户增加至7万余人。

制定公共服务清单 全力打造社会服务平台

2023年,我局首次制定了涵盖10大类51项服务产品、事项在内的《辽宁省地震局公共服务产品和事项清单》,并主动深入省直各单位、各行业、企业“上门”推广,与省能源产业集团、省交投集团、省铁路集团等我省大型企业确立了较为成熟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扩容升级公共服务事项。2024年对服务清单进行重新修订,增加七条服务事项,修改一条服务事项具体内容,以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效能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各行业服务需求。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辽宁省地震局党组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着力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地震科技支撑,为全面助力辽宁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供稿:办公室 王莹雪  监测处 黄 睿

视频:王松阳              

【附件下载】

版权: 辽宁省地震局 (辽ICP备: 09013670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 21010502000348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060001)

地址: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44号 邮编: 110031

主办单位: 辽宁省地震局办公室 电话: 024-86580079

技术支持: 辽宁省地震局信息中心